除夕夜
一株“石缝中的幽兰”
在春晚舞台悄然盛放
清泠的琵琶拨开喧嚣
竹笛声起,兰叶舒展
千万观众屏息
短短160秒的舞蹈《幽兰》
以音舞交融
令古典意象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从荷花奖比赛作品《蘭叙》到春晚舞台的精华版《幽兰》,作曲家亢竹青与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携手完成了一次传统美学的“破壁”实验。让我们走进创作幕后,聆听音符如何与舞步共生,看一株“兰花”如何在音乐中完成从含蓄到绽放的生命叙事。
亢竹青
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现任北京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
曾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二、三等奖、全军军旅歌曲创作一、二、三等奖、全国首届“中华杯”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歌唱北京”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金奖”“一等奖”等众多国家级知名奖项。其代表作品包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主题曲《领航》、2025年春晚歌曲《如意》、2025年春晚舞蹈音乐《幽兰》、2024年春晚歌曲《年锦》、杭州第19届亚运会推广歌曲《亚洲心跳》、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广歌曲《爱在这里》、新华社冬奥主题MV歌曲《为你喝彩》、2022年春晚零点倒计时歌曲《春天的钟声》、2020年战疫公益歌曲《微光》、2018年征兵宣传曲《青春不一样》、第33届金鸡奖获奖影片《六十九》配乐、音乐剧《海棠·秀》《魔幻仙踪》、舞剧《尘埃落定》《朱自清》《流芳》《锦绣如歌》等。
Q《蘭叙》音乐的创作理念是什么?用了什么结构?用了什么技法?
A荷花奖的《蘭叙》音乐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先是小小的引入一个小快板,然后到慢板,再到慢板的大抒情,最后是非常快且热烈的大快板,大概七分半左右的舞蹈音乐结构。这跟平时比赛或小舞蹈作品结构不同,一般小的舞蹈作品会多用单三部或者单二部曲式这样的小结构来完成舞蹈音乐创作。而《蘭叙》采用了循序渐进的音乐叙事逻辑,从小快板到小慢板到大慢板乃至大快板。整首音乐是在两个大主题下进行了速度,节奏,旋律的变奏。
Q您说《蘭叙》的作曲是 24 年最满意的舞蹈作曲之一,为什么这样说?满意在哪里?
A现在舞蹈古典题材多且多样化,音乐风格多采用古典乐风格和写法创作。我写《蘭叙》时就想有没有其他古典音乐方式,而非当下大家熟悉的样子。《蘭叙》音乐比较热烈,能达到非常热烈的快板,区别于大家对古典音乐含蓄、典雅的常规认知。从旋律上讲,它虽是五声调式,但在和声中大量运用了七、九、十一加中国和弦结构来搭配五声调式,来破掉五声音阶的调式感。而且,我在《蘭叙》音乐里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 7/8 拍的节奏,这种节奏律动在古典舞蹈音乐中运用不多。而将这些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还不能让大家觉得有少数民族音乐的异样感,所以,我们就进行了比较大的解构和重构,让它变得多样化。
Q春晚版的《幽兰》从音乐上进行的多次调整,怎么改的?
A《蘭叙》是先把音乐创作出来,编导根据音乐创作,音乐再根据编导要求微调。《幽兰》则在原曲基础上,从七分半缩减至四分钟,后来又缩减到160秒,是裁剪、选择和重新组合搭配的过程。当时,徐颃院长也强调,即使需要重做,也要确保音乐的品质。在这样一种精益求精下,整个修改中我们截取了《蘭叙》中最受欢迎的中段慢板,但这段在《蘭叙》中处于中段,完整度不够,大概调整了五六次。并且在春晚排练期间重新录音两遍,调整了原版中段前半部分的引子,给原本中段音乐加写了结尾,使其听上去,并不像节选,更像一个小舞蹈音乐的结构,包括中间的旋律线。既要让观众短时间接收到幽兰的品格、兰的生长,又不能破坏音乐完整性。所以,在最后一次审查前,整个团队都还在进行音乐调整。
Q这次春晚舞台上《幽兰》的音乐风格和您往期的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您想通过这次春晚舞台,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新型的音乐理念?
A我一直喜欢将音乐融合化,音乐发展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素和多元化的。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能成为创作音乐的方式和手法,将这些东西有机结合,就像搭积木,每个音符、每一种风格都是积木块,思考如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创作。我用的方式并非多么创新,不管是旋律还是节奏都没有很大创新,只是组合在一起就变成新颖的样式和状态,富有活力。比如运用吉他等流行音乐乐器、少数民族音乐、古典传统乐器,再加上风格变化大的大快板,融合在一起就出现新状态,就像衣服穿搭一样。
Q开头的慢板用了琵琶、筝、古琴和笛子配器,是怎样的考虑?
A在开头慢板选择琵琶、筝、古琴和笛子配器,首先是因为这几个民族乐器是作曲家写古典音乐时非常偏爱的,在各种古典舞剧里也十分常见,它们代表着中国音乐元素。最要紧的是它们能让观众有熟知感,乐器一出来观众脑海中就能想象到音乐,这种文化基因的留存很大程度上不会让听者产生陌生感。其次古典音乐调式偏向深沉,而这种含蓄的旋律需要时间品味,但春晚的舞台空间需要好听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这并不等于俗气化,而是说观众能听懂甚至哼唱出来。如此一来就能拉近音乐和观众的关系。所以选择大家熟悉的民族乐器,调式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满足通俗性,再加上西洋管弦乐队的烘托,都是为了在全民共赏的舞台上达到更好效果。
Q听说您用了大编制乐队进行了录制,这个 “大” 是怎样的体现?
A“大” 首先体现在乐队编制上。一般而言,很少在一段舞蹈作品里使用全编制配置,完整编制弦乐对音乐来说是很大制作,在这样的制作中,乐音乐的渐强和渐弱对比幅度大,这是一般小编制弦乐很难在听感上达到的。其次体现在音乐听感上,《幽兰》跟之前《蘭叙》在管弦乐队配置上做了调整,《蘭叙》除弦乐队全编制外没上更重的乐器,《幽兰》创作上增加了铜管和木管,这样的双管编制管弦乐队,一般情况是被用在舞剧的制作中的一个编制。所以整个听觉起伏上就会很大。当然这也是出于春晚舞台的考量。除夕这样的时间,如何吸引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就需要被考虑。虽然现在电视机都配备了环绕声,但公放时没有一套专业音响设备仍难以达到。这就需要我们从作曲上进行设计,最大化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层次。
当古琴的泛音在乐队织就的声场中漾开涟漪,当7/8拍节奏成为兰花抽枝的隐秘心跳——这场从比赛舞台到春晚的“进化”,实则是艺术基因的炼金术。编导与作曲家的剪刀下,被裁去的不是冗余的枝叶,而是让光的通路更清晰的裂隙。铜管声部如金石相击,替“幽兰”凿开坚硬的现实语境;电视音响的局限,倒逼出琵琶轮指的“声音显微镜”,让每一声“破土”都带着颗粒分明的震颤。
从7分半的《蘭叙》到160秒的《幽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间的凝聚,更是艺术生命力的迸发。一如琵琶声在除夕夜叩响千万人的心门,或许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本就该如此——既有破土的锐气,亦有盛放的从容。
《幽兰》
作曲:亢竹青
编曲:亢竹青
弦乐: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铜管:X BRASS
木管:国际首席爱乐乐团
笛箫:丁晓逵
琵琶:孙莹
古琴:吴雪盟
中阮:潘玥辰
古筝:申依靖
吉他:雷十一
弦乐录音师 : 王小四
管乐录音师:刘珂铭
民乐录音师:张宇涵
流行乐录音师:郭舒文(SBMS)
混音母带工程师:周晓明XM STUDIO
END
文字|贾怡彤
照片|文峰 贾宁旨 彭程 洪雨萱
责编|房吉高
审核|葛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