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舞境:推开职业舞者的第一扇门
2022年,在我院“音韵舞境”创意晚会中,孙靖雯因为长相酷似年轻时期的舞蹈家陈爱莲,而被选拔与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跞老师合作,表演了陈爱莲老师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成为她迈向职业舞者之路的重要起点。
李叔同学院:从足尖筑基到舞台破茧
同年,孙靖雯入选浙江音乐学院李叔同学院,“在这里,舞蹈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用身体写诗’。”她回忆,导师总是要求她在跳舞时代入故事和角色,“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舞蹈不仅是动作,更是与观众对话的语言”。正是这种突破程式化的训练,让她在2023年演绎原创独舞《听,过去的事情》,成功入选“桃李杯”展演。
指导老师高谷音评价:“作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她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坚韧与执着。记得她对着镜子反复打磨一个动作直到力竭的专注,更记得她带着膝盖淤青却依然笑着说‘老师,我再来一遍’的倔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刻苦,让她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从课堂到三大舞台(桃李杯、荷花奖、春晚)的跨越。”
“荷花奖”背后的成长阵痛
2024年11月,担任领舞的作品《蘭叙》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提名,但聚光灯下的荣耀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坎坷。比赛前夕,孙靖雯同时面临舞团排练、“新松人才”大赛备战和荷花奖排练的三重压力。“连续2个月,每天凌晨从排练厅回宿舍,有次直接累倒进了医院”这段“疯狂岁月”却催生出她艺术表达的蜕变。
在荣获“新松人才”金奖的参赛作品《妡梅》中,她用一段连续17个蹲转接立转的动作设计,将成长路上坚韧如梅、追梦不改的心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评委感叹:“这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力的喷薄。”
从《碇步桥》到《幽兰》:央视舞台的淬炼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碇步桥》群舞中已有孙靖雯的身影,而2025年蛇年春晚她已成为《幽兰》的领舞之一。
“第一次上春晚,导演说我‘太胖了’。”她笑着自嘲。为此,她除了排练,每天还要坚持一组腹背肌、半小时健身操、跑步5公里,“兰花不该是标本,而要让人看见它在月光下呼吸的样子”。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吴嘉雯直言:“她的眼睛里有舞台的饥饿感。当其他新人还在适应角色转换时,她已经在创造角色。”
对话孙靖雯:在传统土壤里长出当代筋骨
能够成为首席,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可能是对舞蹈纯粹的热爱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吧。我觉得舞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次舞动都是我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而且,我很幸运,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能遇到启发我的老师和给我机会的平台。他们让我明白,舞蹈不只是身体的技巧,更是心灵的表达。所以,我珍惜每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机会,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情感。
浙江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
那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舞蹈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舞蹈去讲述故事,去表达情感。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舞蹈不仅仅是身体的律动,更是心灵的抒发。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走舞蹈这条路的决心,也让我明白了舞蹈的真谛所在。
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能够在舞蹈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我希望能够演绎更多有深度的作品,用舞蹈去触动人心,去传递正能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成为更多年轻舞者的榜样,激励他们勇敢追梦,不畏艰难。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
END
编辑|何正汉
责编|房吉高
审核|葛德平